每当提及“天坑专业”,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总是首当其冲,被网友们反复刷屏提及。大家普遍认为这几个专业学习难度大、就业环境不佳、薪资待遇不高。然而,深入到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去观察,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真正“坑人”的专业或许隐藏在文科楼里。
去年的校园招聘现场,宛如一场就业的“战场”,各个企业的摊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化工企业的摊位前,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化工企业的招聘人员热情高涨,他们追着二本院校的学生,积极地劝说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为了吸引人才,企业给出了相当诱人的条件,倒班岗位直接开出了7500元的月薪,而且还包吃包住。这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具有吸引力的工作。
反观隔壁中文系的摊位,却是另一番冷清的景象。叠成小山般的简历堆在桌子上,却鲜有人问津。中文系的学生们满怀期待地投递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简历,却大多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这一热一冷的场景,生动地反映出了不同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巨大差异。
同事的孩子毕业于三本院校的化学专业。去年,顺利进入了一家锂电池厂做质检工作。起初,这份工作可能并不起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现在的月收入已经过万,而且还领取到了当地政府为吸引人才而发放的补贴。这充分说明了,即使是三本院校的化学专业学生,只要专业对口,也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获得不错的收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表妹。她读的是电子商务专业,这个专业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充满前景的新兴专业。然而,毕业后她的求职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她换了三份工作,从最初的直播运营岗位,到后来的客服专员岗位,每一次的尝试都没有让她获得满意的薪资。直到现在,她的底薪还没有突破五千元。
更让人感到扎心的是法学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卖保险或者从事中介工作。法学专业本应是一个有着高门槛和高收入潜力的专业,但由于司法行业的竞争激烈,以及就业岗位的有限,很多法学毕业生不得不另谋出路。旅游管理专业曾经因为旅游业的繁荣而备受青睐,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所谓的“天坑专业”,不能仅仅从专业名称或者网络上的评价来判断,而要看其背后的产业链有多厚实。化工厂的生产是持续不断的,永远需要倒班工人来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转;材料厂也在不断地发展,持续招聘质检员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些岗位虽然工作环境可能比较艰苦,工作强度也较大,但它们实实在在地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朋友的公司里,前台坐着两位海归硕士。他们拥有着令人羡慕的海外留学经历和高学历,但每天的工作却只是帮老板拆快递。而在隔壁工位上,一位二本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男生,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技能,已经独立负责项目开发工作,成为了公司的核心骨干。
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学历和专业哪个更重要?在当今社会,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由此可见,这年头并没有绝对的“天坑专业”,只有跟不上市场的教育培养体系。很多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导致就业困难。而一些被认为是“天坑”的理工科专业,由于其背后有着厚实的产业链支撑,反而能够为毕业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学生和家长千万不能仅仅凭借专业的热度或者个人的兴趣来选择专业,而要盯着企业真实的用工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