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中国没必要为了一个不靠谱的、历史上还侵占过领土的邻国去承担被整个西方制裁的风险。这是典型的只从经济角度而没有从战略角度看问题。
7月29日,特朗普突然将原本给俄罗斯的50天停火期限缩短至10天,并威胁如果俄罗斯不在8月8日前让步,美国将对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100%关税,作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威胁。
美国真正的算盘是:切断中俄能源纽带,削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逼迫中国转向购买美国及其盟友的高价石油。
但中国不是印度,不会因为美国的威胁就轻易改变战略布局,印度在美国7月30日宣布对其实施25%关税后,立刻暂停了部分俄油采购,转而从中东和西非寻找替代供应。
而中国的反应截然不同,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在7月30日宣布与俄罗斯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军演,时间就选在8月1日至5日,地点靠近符拉迪沃斯托克,主题直指“维护战略通道安全”,这显然不是巧合。
中国宁可顶着美国的压力也要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只因能源安全关乎国家生存的命脉,以中国目前战略石油储备,如果突然切断俄油供应,全球油价可能瞬间飙升至每桶120美元,这对中国经济将是灾难性的。
更何况,中俄能源贸易大体已采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完全绕开美元体系,美国想用关税大棒打断这一进程,本质上是在遏制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
有些人认为,中国不该为了俄罗斯得罪西方,甚至翻出历史上的领土争端来质疑中俄合作,这种观点看似理性,实则短视。
今天的国际博弈不是选边站队的道德题,而是利益与生存的现实考量。
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早已不限于贸易战,从科技封锁到南海挑衅,从台海干预到供应链脱钩,每一步都在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
如果中国因为畏惧制裁就放弃俄罗斯这个关键能源伙伴,等于自断一臂,让美国更容易在各个领域逐个击破。
再者说美国的制裁威胁本身就有很大水分,欧盟虽然跟着美国对俄制裁,但德国企业仍在通过转口贸易购买俄液化天然气;印度也在利用迪拜中转继续进口俄油。
就连美国国内的得州页岩油商都公开反对制裁,担心失去中俄市场会导致油井大规模停产,这种“双标”恰恰证明,能源贸易的本质是利益,而非意识形态。
中国真正的战略智慧在于,既不被美国的恐吓吓退,也不盲目陷入对抗,7月30日中美贸易会谈上,美国财长贝森特直接威胁对中国加征500%关税,但中方代表只是冷静回应“将继续推进各项议题”。
随后,中国迅速推进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能源结算谈判,进一步分散风险,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远比印度的摇摆或欧洲的虚伪更符合长远利益。
说到底,美国对俄油制裁的真正目标从来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它想用经济手段离间中俄,削弱人民币的能源定价权,最终巩固美元霸权。
但中国早已布局多年,人民币结算、北极能源合作、影子油轮舰队、多元化供应渠道,每一条都是应对美国围堵的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