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变天了。
那块写着“方丈”字样的匾额,被摘了下来。
人没了,牌子也没了。
而那个多年来象征“权威”的地方,终于迎来了新面孔——印乐法师。
这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太多。
但他的到来,意味着少林寺可能要彻底换个活法。
他不是靠关系坐上这个位置的,也不是靠“包装”爬上来的。
他靠的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清修,和一身泥巴、满手老茧的实干精神。
那么,他是谁?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01 出身草根,少年剃度
印乐法师,本名尹清全,出生在1966年,那是个中国还在动荡里的年份。
他家乡在河南桐柏县,家境普通,甚至可以说清贫。
但也正因为这样,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
16岁那年,他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出家。
地点是桐柏山象鼻子寺,礼的是海勃法师。没人逼他,全是自愿。
当年同龄人还在打弹珠、偷看小人书的时候,他已经剃度为僧。
一年后,远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
戒律一接,就意味着这一辈子跟尘世说了再见。
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
1986年,他考入中国佛学院。这在当时,绝对是稀罕事。
当别人都在凭“缘分”修行时,他选择了系统学习佛学。
毕业时,是佛学院正式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高学历僧人”之一。
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很多管理理念的基石。
02 种地、修殿、修人心
印乐的特别之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
从佛学院毕业后,他没有急着找“香火旺”的寺庙谋个好差事。
他回到了河南,去做最扎实的基层工作。
那时候,他在省佛教协会当秘书。跟着宗教事务局走村串巷,调研、建档、访谈、做记录。
这段时间里,他深入接触了信众,也看到了不少寺庙“变味”的苗头。
2003年,印乐被派去白马寺主持工作。
这不是个轻松的职位。
白马寺不是普通寺庙,它是中国佛教的“起点”,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比少林寺还早了三百多年。
他刚到时,白马寺乱得不行。管理混乱,香火淡薄,香客不多,僧人懒散。
最严重的,是外面一圈商铺吆喝得比庙里钟声都响。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把寺庙周边的商铺全部收归管理。
统一价格、公开账本,收入用来修寺、养僧、做慈善。
禁止功德箱贴二维码,禁止香火买卖,禁止“开光”收费。
哪怕是香灰,只要你愿意,直接去香炉铲。没人拦你。
吃饭、喝茶,随意。不收钱。你想随喜,放点零钱。你不放,也没人追着你要。
有一年夏天,洛阳40多度高温。印乐没在办公室吹空调,而是带着和尚们下田干活。
种地、晒麦、割草,他样样亲力亲为。
有人路过拍照,说“方丈竟然自己开拖拉机”。
他笑着说:“没什么,佛教不是演戏。”
这些年,他把白马寺修成了一个真正的“清修之地”。
没有舞台,没有表演,也没有人在那念口号。
只有静悄悄的佛经声,和一群老老实实种地念佛的僧人。
03 多次被“惊醒”,决定走正道
印乐不是没有面对过诱惑。
2014年,他收到一份报告,说“白马寺”被注册成了商标。
有人把这个名字拿去做食品、药品、服装、饭店、酒类……你能想象吗?“白马寺鸡尾酒”,“白马寺卫生巾”。
他震惊了。也愤怒了。
他写了一份提案,递给上级部门,希望能阻止这种“亵渎”。
理由很简单:佛门是清净地,不是商业品牌。
而同一时间,另一个名字——释永信,已经把“少林寺”注册了300多个商标。
从少林牛奶到少林矿泉水,从养生馆到影视公司,几乎无所不包。
他们俩的差距,从这件事就已经看出。
前者保寺庙清净,后者为名利奔走。
04 从低调方丈,到临危受命
在白马寺干了整整二十年,印乐没有一次“抛头露面”。
媒体少有他的报道,连朋友圈也几乎没人晒他。
他也从来不主动接受采访,偶尔公开讲话,也总是言简意赅,不讲场面话。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修行是内里的,不是表演给人看的。
就是这样的他,在释永信被查之后,被礼请为少林寺的新一任住持。
这一天,是2025-08-03。
整个寺院两序僧众开会,公开评议,表决通过。
没有拉票,没有命令,全是自愿。
而当天下午,那个写着“方丈”的木牌,悄无声息地从释永信的旧办公室门头摘下。
有老僧说,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觉得少林寺“安静”了。
05 未来,会怎么走?
现在的少林寺,表面光鲜。
旅游、演出、功夫秀、海外分院、品牌合作……全都是“生意”。
但正因为如此,它也被一层厚重的商业外壳包裹。
喧闹,浮躁,烟火气太重,佛气太轻。印乐来了,会不会换种活法?
很可能会。
因为他不是来“掌权”的,他是来“回正”的。
他曾说过,寺庙再大,不是公司;僧人再多,不是员工。
佛法若不能内修,就会外乱。
有知情人透露,新住持上任第一天,就提出了几点要求:
——停止表演性质的功夫秀;
——寺内经营项目全面审查;
——僧团恢复每周三天的集中学习;
——所有捐赠和营收公开透明。
这不是什么“政治宣言”,这就是他在白马寺时干过的事情。
现在,他打算照搬到少林来。是不是能成功?没人知道。
但能看得出,他是带着“破局”的想法来的。
尾声:一个人的来临,能否改变一座庙?
印乐不高,不胖,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穿着洗得发白的僧袍,说话慢条斯理。
他不威严,但不容置疑。他的脚步不快,但很稳。
他曾说自己不是来“清算”谁的,而是来“修复”这座庙的。
少林寺过去太热闹,是时候冷静一下了。
也许,真正的佛法,不在舞台上,不在商标里。
而在那安静的禅房,在微笑的出家人,在晨钟暮鼓,在种地的双手。
这一次,不是少林寺选择了他,而是时代,选择了他。
他来了,一身灰衣,一手老茧,一颗坚心。
未来能否让少林真正“禅风归来”?
且看他,如何破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