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我们牺牲了超过2000万军民,国家发展和人口更是倒退到了几十年前,可就是在这样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战斗中,蒋介石还在把矛头对准我党战士,蓄意制造冲突。
1941年,国民党发动了臭名昭著的皖南事变,袭击了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等人,最终在双方协调无果后,这位新四军的创始人项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也让蒋介石再度面临着国内外风口浪尖的指责和唾骂。
那么在项英牺牲后,他的家庭情况如何,留下的那一对儿女未来的生活又怎样呢?
项英参加革命
项英出生在1898年的湖北武昌,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为项德隆,小的时候因为家里人多,项英记得最清楚的也是自己吃不饱饭的经历。
刚刚过了10岁的他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父亲托人给他找了份童工工作,那就是去工厂干活,每天雷打不动14个小时的工作让项英从哭着学会了坚强,手上磨出的老茧和伤疤也代表着自己年少时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经历。
1922年,厂子的管理者们为了压榨工人们的工钱连续好几个月不发工资,项英在机器厂领导着几百名工人集体罢工,面对军警的全副武装,身边的工友们倒是有些害怕,项英却站在其中高声呐喊着:“还我们工钱,要和他们死磕到底不罢休。”
大半个月的罢工谈不上谁是胜利的一方但却让项英声名鹊起,也正是在这一年项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事情让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同志们谈论的对象,这也为项英在部队中站稳脚跟打下了基础。
项英在队伍中是出了名的运气好,且不说在工人运动中一次又一次平安归来,在大革命之后,项英跑到上海避了一段时间风头,机缘巧合下他去莫斯科进行学习。
却没想到和斯大林一见如故,向来强势的苏联领袖还拿出自己的一把佩枪交给了项英作为礼物,再度回到国内的项英其实已经是个大名鼎鼎的军事指挥者了。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打响,项英带着和陈毅在南方地区好不容易积攒的军队成立了新四军。
作为这支队伍的组建者和领导者,项英在队伍中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因为蒋介石对他的偏见,项英为了顾全革命大局,甘心当了副军长。
他和叶挺军长的冲突和分歧大多是个人习惯上的不和,项英是个出身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心眼少骨子正但是脾气也不好,叶挺更像是接受过军队正规教育出来的高材生,能力强眼光高但是多少不太接地气。
不过从对革命的感情来说,两个人都是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队伍是项英组建的,新来的军长又和他脾气不太对付,但是项英仍愿意屈居军队二把手的位置,这其中更多的是两人在革命大事上的主见相同。
只不过千防万防小人难防,这支曾经历经过千辛万难的队伍最终还是折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为革命的献身
1940年10月,对于新四军来说是他们走向旋涡的开始,蒋介石下令让新四军从皖南转移到黄河以北,一个月的时间虽然不短,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和地形,对于新四军是个不小的考验。
而蒋介石一边下令让新四军转移,一边又在泾县茂林地区设下包围圈。
隔年1月,新四军在茂林处和国民党发生激烈交火,项英带着几千人部队挡在前线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在制定突围策略时,叶挺主张分散突围,而项英主张集中突围,这番分歧也贻误了部队战机。
1月下旬,项英和大部队走散,当时他身边只有5个战士,不到50发子弹,最信任的副官刘厚总面对绝境,早已被敌人的高官厚禄所吸引。
3月的一个黎明,刘厚总趁着项英熟睡,扣动扳机拿着从他身上截获的遗物向国民党投降,而为了消除不良影响,刘厚总更是表述自己是因为不满项英胡乱指挥,国民党也一再强调新四军叛国投敌。
消息一出国内国外一片哗然,美苏英等国家对蒋介石同室操戈这一行为十分愤怒。
当项英在泾县茂林英勇捐躯时,项英尚且三岁的儿子还在福建龙岩监狱啼哭,7岁的姐姐还躲在淮安新安小学啃窝头,在她的衣服内衬里,留着一封父亲嘱托她认真学习的书信。
项英牺牲那一年才43岁,他的妻子李亮是新四军队伍中的速记员,两个人在1940年结婚,新婚还不到1年,项英留下的这两个孩子都是他和发妻张亮所生。
早在1935年张亮和瞿秋白突围中被国民党抓捕,张亮因为没有暴露身份只是被判处了十年监禁,出狱后没过多长时间张亮就因病离世,两个孩子也成为没父没母的孤儿。
当时7岁的长女项苏云一生只和父亲相处了短短12天,她从淮安逃到延安时,一路上靠着乞讨和吃树皮为生,要不是陈云眼尖认出,恐怕项苏云早就死在一批又一批难民之中。
儿子项学诚童年更是在不见天日的监狱中度过的,父亲和母亲更像是一个未知的名词,缺少父母的爱让他的童年极为坎坷,别人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成为不断刺激着他情绪的一个导火索,在他10岁之前是这伙孩子们的刺头。
两个孩子未来的生活
项学诚在军队大院最终迎来了人生的改变,在父亲很多战友的保护和帮助下,项学诚继承了父亲的理想和抱负,长大后的他也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
不过每每当战友们提起自己的家庭和父母,项学诚总是笑笑闭口不言,对于他来说,这段往事也成为他始终不愿意再度回首的经历。
和父亲一样,在39岁的年纪,项学诚因病早逝,直到这一刻那些曾经的朋友才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出身,而在项学诚房间的那张全家福照片背后,有着年少时的项学诚写下的一段话:“爸爸带我坐军舰”。
从原来的问题儿童到后来一名合格的海军战士,项学诚的成长也体现着完成父亲未竟梦想的故事。
而姐姐项苏云在建国之后就前往了莫斯科,作为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项苏云虽然没有和父母一样选择军旅生活,但是在工业领域她却为国家发展作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时她主要研究的纺织产业让千千万万个中国老百姓穿上了舒适便宜的平价化纤衣服。
尽管已经取得如此成就,但是在项苏云的身上一点也看不到架子,平常的她穿着朴素,每天都要带着午饭去单位,平常上下班都乘坐公交车,即使有单位配备的公车也几乎没有乘坐过。
后来因为在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项苏云的眼睛有了很严重的疾病,这才转岗到科协,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继续奋斗。
让项苏云真正从过往那段经历中逐渐走出的是她的丈夫林汉雄,他是清华的高材生,同样也是林彪的侄子,两人婚姻长达60余年,当林汉雄还是一个穷小伙子时,项苏云就对他一见钟情。
后来在林汉雄出任国家建设部部长后,有人曾开玩笑问起项苏云:“作为部长的夫人有什么感受。”项苏云却笑一笑指着自己的白大褂:“那是他的事业,这是我的工作。”
无论官职做到多大,项苏云和林汉雄从来都没忘了父亲的谆谆教诲,两个人一直坚持住在项家的老房子里,在客厅里的大桌子上一直存放着两张证件,一个是项学诚的北海舰队军官证,一个是林汉雄的正部级退休证,或许这也是项苏云在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2014年,有关媒体再度再度拍摄新四军将领题材的纪录片时,项苏云作为烈士家属被邀请到新四军军部旧址处进行参观祭奠,看着这上面一排排的名字和父亲的肖像,项苏云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作为将门虎女,项苏云的一生注定要和父亲联系在一起,若干年后项苏云再度谈起父亲对自己和项家后代的影响时说到:“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他身份的光环,而是永远甘于平凡的老实本分。”
时过境迁,革命前辈曾经的往事我们难评对错,但如今的和平发展离不开若干年前他们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战火与和平也在血脉传承中不断更迭。
史料来源:[1]王洁:项英的历史瞬间[J].党史文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